专注资讯快报,各类新闻动态免费分享平台
网站首页
医疗医学
热点新闻
首页
国内新闻
国际新闻
游戏新闻
教育新闻
社会新闻
娱乐新闻
科技新闻
医疗医学
热点新闻
新闻头条
首页
首页
医疗医学
“换肤”不成反“烂脸” 刷酸美容乱象引关注
“换肤”不成反“烂脸” 刷酸美容乱象引关注
发布:
11-19
分类:
医疗医学
8月11日—9月2日,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食品药品舆情监测系统对主流媒体、全国性门户网站、微博、微信等平台进行监测发现,“刷酸美容乱象”相关话题受到舆论较多关注,舆情热度较高。
事件概述
“刷酸”是目前较为流行的美容方式。近期,在某视频社交平台上,关于“刷酸”的视频播放量高达10.9亿次,许多视频宣称“刷酸”可以祛黑头、收缩毛孔、祛痘、美白,视频标题多为“手把手教你刷酸”“在家刷酸”等。 8月11日,国家药监局网站发布科普文章《科学认识“刷酸”美容》,详细列举了“刷酸治疗”中使用的“酸”与
的区别,并介绍了对化妆品中“酸”的管理要求等。该科普文章一经发布便引发广泛关注。同时,“刷酸”美容和相关化妆品市场乱象也引发关注。
舆情走势及关键节点
以8月11日—9月2日为监测时间段,相关舆情呈“双峰式”发展特征(见图)。 第一阶段:国家药监局网站发布“刷酸”美容科普,引发舆论热议,热度达到顶峰 8月11日,国家药监局网站发布的科普文章《科学认识“刷酸”美容》称,所谓的“刷酸”其实是一种化学换肤术,又称化学剥脱术,是将化学制剂涂在皮肤表面,导致皮肤可控的损伤后促进新的皮肤再生。化学制剂的种类、浓度、在皮肤上的停留时间,都可影响“换肤”的深度。文章指出,较高浓度的酸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和破坏作用,随着“酸”浓度的增加、停留时间的延长,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也随之上升。“刷酸治疗”需在具有医疗资质的
或诊所,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,所使用的“酸”并不是化妆品。目前,“刷酸治疗”中使用的“酸”种类很多,有些“酸”不能用于化妆品,如维A酸、三氯醋酸等。文章显示,为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,“刷酸”时“酸”的浓度一般相对较高。以医疗机构皮肤科常见的“刷酸祛痘”为例,治疗时果酸常用的浓度为20%、35%、50%和70%,水杨酸常用的浓度为20%~30%。在化妆品中可以添加某些“酸”,但有着严格的使用限制和技术要求。如化妆品中α-羟基酸及其盐类和酯类(包括苹果酸、柠檬酸等果酸)的含量不得超过6.0%,产品pH值不得低于3.5,一定情况下还需在标签上标明“与防晒化妆品同时使用”;化妆品中水杨酸的含量不得超过3.0%,除香波外,不得用于三岁以下
使用的产品中,同时在标签上应标明“含水杨酸,三岁以下儿童勿用”等。文章强调,化妆品是以清洁、保护、美化、修饰为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,不具有医疗作用,部分化妆品能够实现一定的清洁、去角质等功效,但与“刷酸治疗”有着本质区别。化妆品禁止明示或者暗示具有医疗作用,避免使用“换肤”等不当宣称,防止误导消费者。该科普文章一经发布便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和转发。 同日,北京商报网发布的《在家“刷酸”需谨慎!国家药监局提醒:刷酸治疗需在医疗机构开展》称,在小红书搜索“刷酸”,有22万多篇笔记和1900多件商品;网民对“刷酸”的评价存在差异。文章称,消费者小杨在看到网上宣传的“刷酸”作用后,购入了一盒水杨酸棉片。小杨坦言:“实际上我没有坚持用几次,抹了之后会出痘痘,就不太敢继续用了。”但是,仍有不少人认可“刷酸”的效果,有消费者表示:“我的皮肤容易出油,我觉得‘刷酸’挺管用的,感觉出油变少了。” 此外,还有媒体以《国家药监局提醒手动“刷酸”有风险》《爱美女孩快住手?手动“刷酸”的危险你要了解》等为题进行相关报道。 在微博平台,@财经网发布的“国家药监局:刷酸美容需在医疗机构开展”“刷酸医美可能引发
”引起关注,相关话题阅读量达4986.2万人次。网民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。 一是呼吁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,由专业人员操作。如@成都八大处面部年轻化中心表示,近年来,许多网红博主教消费者在家自行“刷酸”,但事实上,盲目“刷酸”很容易导致皮肤屏障受损,留下难以修复的皮肤损伤。另外,并不是所有皮肤情况都适合“刷酸”,非妆字号酸类产品使用应到医疗机构,由专业人士操作。 二是认为“刷酸”风险不大,可以自行操作。如@往星中-认为,如果做好功课,自己“刷酸”风险不大。 三是认为医疗机构的“刷酸治疗”价格高。如@用户jngp0l9fey称,在医院接受一次“刷酸治疗”要七八百元,费用较高。 四是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线上线下监管。如@luluyuxin呼吁,重点查处无证经营的黑店;@su进酒建议,加大对美妆博主的监管力度。 第二阶段:含酸化妆品品牌发布宣传和科普微博,舆情出现波动 此阶段舆情波峰主要由微博平台信息引起。美国Stridex施颜适官方微博@Stridex施颜适8月12日发布的微博,在8月31日的转载量超2000人次。该微博称,“医疗刷酸”不等于“护肤品刷酸”,消费者选择产品应该谨慎。该微博在宣传其产品专业性、安全性之外,还附上了国家药监局网站的科普文章截图以及“医疗刷酸”与“护肤品刷酸”的区别。该微博获得品牌“粉丝”的支持和转发。
报道内容分析
除转载相关信息外,舆论主要聚焦以下四个方面。 一是关注电商平台上存在较多不合规“刷酸”产品。中国网发布的《淘宝、拼多多售果酸超标“刷酸”化妆品,市场混乱如何破?》称,在淘宝、拼多多上搜索“刷酸换肤”,会出现大量刷酸类产品,其中The?Ordinary产品宣称含30%的果酸。在淘宝天猫国际上,The?Ordinary产品展示介绍中包含“The?Ordinary30%果酸水杨酸换肤面膜淡痘印坑”字样,显然与国家药监局“化妆品α中-羟基酸及其盐类和酯类(包括苹果酸、柠檬酸等果酸)的含量不得超过6.0%”的要求不符。拼多多平台上,The Ordinary的产品展示中介绍:“含有30%果酸+2%水杨酸。本产品中乳酸、酒石酸、柠檬酸都属于果酸。”此外,该文章还指出,黑猫投诉平台上不乏消费者投诉“刷酸”产品的记录,如投诉在“阿里”“拼多多”上买到的果酸是假货。 搜狐号“聚美丽”发布的《药监局发声,“刷酸”或迎来一针“镇静剂”》称,根据规定,化妆品禁止明示或者暗示具有医疗作用,避免使用“换肤”“焕肤”等不当宣称,防止误导消费者。而在淘宝平台上搜索“刷酸”产品,“焕肤”却是其主要宣传用词之一,如The Ordinary、达尔肤等都存在这一宣称。同时,社交平台上出现大量关于“刷酸”的讨论,一些消费者被网络上宣传的效果吸引,在缺乏专业指导的情况下,自行使用药膏或者高浓度酸类产品“刷酸”后,出现过敏、皮肤屏障受损等问题。 二是认为“刷酸”产品监管存在“灰色地带”。企鹅号“化妆品财经在线”发布的《含酸化妆品仍大有可为》称,近日,“刷酸”产品在很多网购平台上热销,产品中酸的浓度从2%到30%不等,价格在几十元到几百元。文章称,由于国内外
和限制不同,进口产品的酸浓度普遍较高,如The Ordinary的一款产品果酸含量达30%,资生堂旗下醉象的一款产品果酸含量达25%,这两款产品都是海外代购和跨境电商的热门产品。同时,文章称,电商平台上还充斥着声称“院线流出”的高浓度原料,成为“酸类”化妆品监管的灰色地带。如果消费者自行使用上述产品,很可能导致严重的皮肤问题。 三是关注“刷酸”护肤市场发展。头条号“化妆品报”发布的《被药监局点名,大热的刷酸该静静了》称,美业颜究院发布的《2021“刷酸”护肤消费新风向》报告显示,近一年线上“刷酸”护肤市场规模将近9亿元,销售趋势一路走高,且还有较大增长空间。在淘宝以“刷酸”为关键词搜索,销量前四名的产品月销量均超过3万件,最多的超过10万件。相关产品的主打成分包括水杨酸、杏仁酸、果酸等,功效为祛黑头、祛粉刺等。此外,“身体刷酸”等延伸概念产品也逐渐走俏。这些“刷酸”类产品品类繁多,不仅有洁面产品、身体乳、磨砂膏、面膜、精华等,还有彩妆类产品。 四是呼吁加强监管,促进行业规范发展。 百家号“清扬君”发布的《火爆的刷酸市场遭药监局点名?行业发展该进入规范期了》称,针对市场上大量的“刷酸”产品及繁杂的“刷酸”成分,目前行业还没有统一的使用标准流程,这让很多想“刷酸”的新手用户无从下手。这同时说明,“刷酸”领域的消费者教育未能跟上这一细分市场的发展。国家药监局发布的《科学认识“刷酸”美容》,在给消费者建立正确“刷酸”观念的同时,也给“刷酸”产品从业者提了个醒,引导行业理性发展。 百家号“新京报”发布的《“刷酸”美容受追捧,技术滥用别“不知深浅”》称,一些美容机构和个人随意“刷酸”,没有考虑个体差异和禁忌症。文章认为,“刷酸”美容成为网络热词,是将化学剥脱术这种医学技术生活化、大众化的表现。如此技术滥用是“不知深浅”,一旦适应症、浓度、范围等没有把握好,就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。为解决上述问题,不仅要加强个案治理,还要针对医学技术滥用势头,出台政策、强化治理。 企鹅号“化妆品财经在线”发布的《含酸化妆品仍大有可为》称,有业内人士认为,“刷酸”的兴起侧面反映了消费者对化妆品功效的关注。解决“刷酸”市场乱象,需要卫生、网信、市场等部门形成合力,明确含酸类化妆品使用标准和规范,保障消费者用妆安全。
舆情点评
此次“刷酸”美容乱象受到高度关注,是由国家药监局网站发布的科普文章引发的。该文章对当下较为流行的“刷酸”美容进行科普,同时提醒消费者理性选择含酸化妆品。 近年来,“颜值经济”迅速崛起,化妆品行业得到空前发展。随着新理念、新原料、新技术的引入,一些化妆品品牌开始“玩噱头”,利用新概念进行虚假或夸大宣传,危害公众用妆安全。国家药监局曾针对“药妆”“械字号面膜”等伪概念进行科普,引起了社会舆论和业内高度关注,有效遏制了市场乱象。从国家药监局的系列科普可以看出,针对的产品都是时下的“网红”产品。国家药监局今年也曾发文表示,要重点关注、监测公众关注度高的“网红”化妆品。此次“刷酸”美容科普正是这一监管要求的体现。 从网民反馈来看,一些网民对盲目“刷酸”的危害仍认识不深。从媒体报道来看,小红书、抖音等平台上的“刷酸”相关文章和视频受到追捧,“刷酸”可能引起的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。因此,在加大力度打击“刷酸”产品违规销售、宣称的同时,还应加强权威的科普宣传,以多种形式保障消费者用妆安全。
(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监测中心 周思圆)
温馨提示
如有转载或引用以上内容之必要,敬请将
本文链接
作为出处标注,谢谢合作!
上一篇:
中国药品行业“十三五”回顾分析 ——市场篇
|
下一篇:
2020—2025年全球药品市场情况分析及预测
相关文章
开展2022年北京市中成药带量采购有关工作
2023-11-22
北京加强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 线上销售药品须
2023-11-28
2023年上半年全国医疗器械产品数据出炉
2023-11-25
需求反弹,白芷价格大幅上涨!
2023-11-24
关于文冠果种仁等8种“三新食品”的公告
2023-11-25
国家卫健委:各地各部门要继续落实“乙类乙管
2023-11-24
随机文章
488家药企上半年成绩单出炉!27家营收超100亿
扩围!新增17类集采耗材,降价潮来了
全球首款吸入用新冠疫苗:多城市启动加强免疫
关于药品注册申请实施电子申报的公告(征求意
《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(202
去年节省1.5亿 新疆兵团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减患者
大型连锁药店正在筹集资金,药店并购加速!
全民医保“灵魂砍价” 不放弃每一个小群体
关于检查结果互认 国家新规定来了!
国家药监局召开会议部署深化药品安全专项整治
新疆万亩金银花进入采摘季 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
国家医保局公布,2022耗材支付方式改革重点
四川汇宇猛攻高端注射剂 普乐沙福注射液斩获英
国家医保局公布基金智能审核和监控知识库、规
网上药店销售TOP20:20亿“神药”跌落
江苏:关于进一步加强医药用品保供稳价工作的
2022前三季度我国医药外贸情况简报
正大天晴开挂!61款1类新药、7个重磅单抗霸屏
首仿!齐鲁制药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过评
膝关节置换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获批上市
国家卫健委印发不明原因儿童严重急性肝炎诊疗
保健品热卖、商家号称量身定制 自制食品药品安
热门文章
提升乡医疗水平也减少患者因为转诊而需要长途
植入性医疗器械努力探索出一条健康可持续的产
国办: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
近三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对比分析
12省第4批集采落地汇总(最新)
官方宣布!全国药店总数突破55万(附各省数据)
华东医药蜕变!11款新药、6个新品出击
12000降到2800,耗材价格公布:雅培、威高、微创
药企高管“离职潮”持续 医药行业进入调整期
正式文件:69类医疗器械开始编码(附目录)
全国范围公立医院综合监管督查,开始
2020年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年报发布
如此逆向“神操作” :网上购药,“对药下症”
60亿注射剂大品种 这家广东药企过评
广东“前80%集采” 不是大决战而是持久战!
东阳光药新添8个新药,31个产品备战集采
千亿网售处方药市场解禁 药企控价失灵 药店干不
国采“续约季”:有药品价格大涨?
市场情绪乐观,检测合格是中药材市场下个突破
国家医保局公布:全国耗材集采下一步动作
欢迎使用手机扫描访问本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