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
让我们认识了一群又一群
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
在凶猛的疫情中
他们以舍我其谁的勇气
挺身而出
在艰难的考验下
他们以奋不顾身的决然
勇敢逆行
他们
被称为疫情迷雾里的定海神针
被称为战“疫”艇上的掌舵船长
被称为抗击病毒一线的白衣战士
被称为封闭社区里的万能守护
被称为全民战“疫”中的救火队员
他们是奋战的火,是温暖的光。
“你们是光明的使者、希望的使者,是最美的天使,是真正的英雄!”习近平总书记的赞美,表达了全社会对抗疫英雄的敬意。
让我们共同致敬,新时代最可爱的人!
沧海横流见本色
疫情汹汹,英雄前行。
率先奔赴抗疫战场的,有这样一群勇敢的战士。他们不再是青春年华,却让年华永远闪烁着青春的光芒;他们冲进的是没有硝烟的战争,却是战场上“最可怕的对手”。
这群勇敢的战士,有钟南山院士、李兰娟院士、王辰院士、陈薇院士、乔杰院士、张伯礼院士、黄璐琦院士、仝小林院士……他们肩负使命,大器担当,负重向前,向疫情发起冲锋、冲锋。
没有哪张车票能像这张高铁票一样让国人铭记——出发时间2020年1月18日,起点广州南站,终点武汉站;无座、补票;身份证号显示1936年生人,乘车人已是84岁高龄!
钟南山院士,当天在深圳抢救完病人后回到广州,中午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通知紧急赶往武汉。由于高铁票已经售罄,临时上车的他被安顿在了餐车一角。由此有了另一张让国人难忘的照片——在高铁餐车上,这位长者闭上眼睛,将头靠在了椅背上,脸上写满了疲惫。
早在17年前抗击非典时,钟南山院士就冲在最前沿;17年后,尽管已经84岁高龄,他再度出征,锋锐不减当年。
“肯定存在人传人”“已有医务人员感染”“没有特殊情况,不要去武汉”……正是这位耄耋老人的洞察与直言,在全社会拉响了防控警报,推动疫情防控局面迅速改变。
参与查房、指导治疗、网络会诊、研判疫情,与国际专家视频交流……在抗疫的日子里,钟南山院士每天都在忙碌。
广东中山市新冠肺炎患者彭女士,怀孕35周终止妊娠,随后两个月先后遭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(ARDS)、脓毒症休克、多脏器功能不全等,多次病危,一度室颤心跳骤停40秒。
为挽救她的生命,钟南山院士参与远程会诊,在他的指导下,彭女士终于转危为安。“真是死里逃生,感谢医护人员和大家的关爱。”3月31日,这位让钟南山院士牵挂的中山新冠肺炎危重症产妇,在抢救两个月后,终于结束隔离可以回家了。
“火神山、雷神山、钟南山,三山齐聚克难关;国内捐、海外捐、李兰娟,众捐纷来达通途。”这副流传甚广的对联,上联说的人是钟南山,下联说的是一位“女神”。
3月31日9时,在武汉坚守了58天的浙江省援鄂重症新冠肺炎诊治李兰娟院士医疗队踏上返程之路。当走进武汉天河机场候机大厅时,现场的几百名群众向73岁的李兰娟院士齐喊:“女神!”“女神!”
“女神”当之无愧!在疫情形势尚处于扑朔迷离之际,她和一众专家赶到武汉,通过实地研判疫情,给出让武汉按下“暂停键”的果断建议。
随后,她又带队再征武汉,“到有重症的地方去”,大大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。在病区巡查的时候,李兰娟经常握着病人的手说,“要挺住,要加油!”向病人也向看到听到这一场景的人传递爱与希望。
李兰娟院士有一张微笑的照片在全网热传,脸上清晰的防护面罩压痕感动了无数人。这张照片是她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结束“红区”查房后脱下防护服和口罩留下的。脸上的压痕,被人们亲昵地称作“天使痕”。有人说这份笑容给人以信心和鼓励,意味着希望和胜利;有人说这脸上的压痕是奔波在一线的古稀老人的“勋章”,更是撼人心魄的责任担当。
很多人也许没听过陈薇院士的名字,但如果看过《战狼2》,就会知道她是其中陈博士的原型。2003年,陈薇团队在国内率先确定了非典的元凶。让她享誉全球的是,2014年她带领团队研制成功世界首个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疫苗,被誉为“埃博拉克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