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是精神科护士,我们守护“心”
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曾说:“护理既是门科学又是门艺术。”这句话用在精神科护士身上再贴切不过。
精神病患者存在各类精神症状,重度精神病患者没有自知力,甚至连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也表述不清,因此格外需要护理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。
耐心、细心、良好的专业素养,甚至健壮的体魄都是精神科护士必须具备的素质,也是他们每天都在经历的考验。
骆蕾:精神科护士需要有细致的观察力及高度的责任心
骆蕾所在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(以下简称“六院”)睡眠医学科是特需开放病房,大多睡眠障碍患者会伴有情绪障碍,少数还会有精神病性症状。作为病房护士长,骆蕾的工作主要有两部分:病房管理和护理质控。
骆蕾向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介绍,睡眠科护士的日常工作中有一部分属于常规治疗,比如给患者打针、输液等;还有一些护理工作是精神科特有的,比如护理风险评估技术、沟通技巧,以及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。
护士们的岗位分工非常细致,每个房间都有责任护士。责任护士除常规治疗,为了建立良好护患关系,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,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病房里与患者交谈。“只有交谈才能随时了解患者心中所想,及时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。主班护士会根据各责任护士反映的情况,真实、准确地完成交班记录,让各班护士知晓每一位患者的护理要点,从而有效防止风险发生,保证患者及病室的安全”。
去年11月,骆蕾所在的睡眠医学科收治了一位78岁的老奶奶。她被诊断为缄默状态,当时是由老伴用轮椅推入病房的。患者表情愁苦,没有任何主动言语。据老伴介绍,老奶奶已经近两周没有好好进食,连喝水都很难。骆蕾对患者初步评估后,将其安排在靠近护士站的重点房间。查体发现老奶奶骶尾部、膝关节有两处褥疮结痂,周围皮肤发红,于是立即告知了家属及医生。骆蕾向科室护士提出护理重点后,大家集思广益,叮嘱家属买来了气垫床、褥疮药物、尿垫等物品。还让家属买了牛奶、果汁等。护士们每小时给她翻身一次;每天进行两次营养加餐,24小时记出入量,由护士亲自协助进食,严防噎食;叮嘱护工上、下午各为老奶奶进行半小时双腿按摩;保证室内温度,注意为老奶奶保暖等。
最开始给她喂食时,由于老奶奶伴有精神病症状,总认为食物有毒,牙关紧闭,拒绝进食。护士们只好一边哄劝,一边用喂食器喂食,还要随时观察她的下咽情况,以防呛咳。
经过医生的有效治疗以及护士的细心照料,一周后,老奶奶可以发出简单的声音,吃饭也配合了许多。两周后,她可以在搀扶下缓慢行走,而且能跟护士们简单交流,会说“谢谢”“辛苦你们了”。25天后,老奶奶出院时完全可以自己行走,体重长了近10斤。
睡眠医学科病房的大多数患者有自知力,多是自愿住院治疗。护士们的主要工作是与他们交流,了解病情变化。护士们经常用专业知识为患者们减轻心理压力,树立信心。
“常年患有精神疾病,会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,康复护理对于患者来说非常关键。通过带患者做正念疗法、康复游戏等活动,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认知功能,从而改善他们的社会功能。”骆蕾说。
很多患者最初对康复活动有些抗拒,但是骆蕾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计划表,贴于患者床头,督促患者参与。骆蕾自己每天也坚持用45分钟带患者进行正念练习。
正念练习是一种心理干预疗法,帮助患者提高专注力,达到静心的作用。久而久之,患者在治疗中慢慢领悟到坚持练习的重要性,到后来不用督促,就会主动参加各项活动。
到今年8月,骆蕾从事精神科护理行业就满20年了。在她看来,做一个合格的精神科护士,除了有爱心、耐心,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。“很多精神病患者在症状的控制下不愿意配合治疗,甚至出现自杀、自伤、冲动、外走等状况。精神科护士需要有细致的观察力及高度的责任心,才能保证患者的安全,保证治疗、护理有效进行”。
栗雪琪:精神科护士没有不挨打、不挨骂的,我们很在乎社会认同
栗雪琪毕业之后便来到北大六院精神科,已经工作了近两年。刚开始工作时,带教老师给她打了预防针:“精神科护士没有不挨打,没有不挨骂的。”
精神科患者在情绪失控时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,闹脾气、朝护士扔拖鞋都是常有的事。“对于这种症状下的攻击行为,只能去正确看待。”栗雪琪说。